什麼是超慢跑(Zone 2 Training)?

超慢跑(Zone 2 Training)是一種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方式,主要目的是提升耐力與促進脂肪燃燒,心率需維持在 最大心率的 60% 到 70% 之間,確保身體主要使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而不會過度依賴糖原。

這類訓練的特點是運動稍微加快,但不會感到喘不過氣。許多馬拉松選手、耐力運動員,甚至健身愛好者都會將 Zone 2 訓練作為基礎訓練的一部分,因為它能提升身體的有氧能力,改善新陳代謝,並降低疲勞感。時能夠「舒適地交談」,雖然心跳

Zone 1 - Zone 5 訓練區間比較

人體的能量系統可依據心率強度分為五個區間(Zone 1 - Zone 5):

訓練區間

心率範圍(最大心率 %)

主要能量來源

主要效益

Zone 1(恢復區)

50-60%

脂肪

恢復、促進血液循環

Zone 2(耐力區)

60-70%

脂肪(主要)與少量醣類

提升粒線體功能、燃脂、改善耐力

Zone 3(有氧區)

70-80%

醣類(主要)與部分脂肪

增強心肺功能、提高運動耐受度

Zone 4(乳酸閾值區)

80-90%

醣類

提高無氧耐力、改善速度

Zone 5(極限區)

90-100%

ATP-磷酸系統(無氧)

短時間衝刺、極限爆發力

為何 Zone 2 被稱為「耐力區」或「燃脂區」?

  1. 主要燃燒脂肪
    Zone 2 訓練時,身體會傾向於使用 脂肪 作為主要能量來源。

  2. 提高粒線體密度與功能
    Zone 2 訓練能促進粒線體增生,使細胞更有效率地產生能量。

  3. 延緩疲勞,提高運動經濟性
    強度適中,不容易積累過多乳酸,身體能夠長時間維持穩定輸出。

超慢跑的科學依據

超慢跑可不是甚麼網路亂傳的資訊,是真的有科學實驗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的實驗結果嗎。

 

UCLA 研究:Zone 2 訓練顯著提升 VO2max 與代謝閾值

📌 研究重點: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運動生理學研究指出,長時間進行 Zone 2 訓練能顯著提升 VO2max(最大攝氧量)與 LT(乳酸閾值),這兩者皆是衡量運動表現的重要指標。

📊 研究結果:

參數

訓練前

訓練 12 週後

變化幅度

VO2max(mL/kg/min)

45

53

+17.8%

乳酸閾值(%VO2max)

60%

75%

+25%

🔍 解釋:

  • VO2max 提升 表示身體的最大供氧能力變強,使長時間運動時更不容易喘不過氣。

  • 乳酸閾值提高 則代表身體可以在更高的運動強度下維持有氧代謝,不會快速累積乳酸導致疲勞。

這項研究證實 Zone 2 訓練能顯著改善心肺功能,對於耐力運動員及一般健身族群皆有益處。

 資料來源: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355121/

 


 

Dr. Inigo San Millan 研究:Zone 2 訓練對糖尿病與代謝健康的影響

 

📌 研究背景:
Inigo San Millan 博士是世界知名的運動生理學專家,他的研究聚焦於 Zone 2 訓練對於糖尿病、胰島素抗性與代謝健康的影響。

🔬 研究發現:

  • Zone 2 訓練可 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糖尿病前期及第 2 型糖尿病的風險。

  • 受試者在 12 週的 Zone 2 訓練後,空腹血糖與胰島素阻抗指數 HOMA-IR 顯著下降。

  • Zone 2 訓練可幫助細胞更有效地利用脂肪作為能量,減少體脂肪累積,改善代謝健康。

🔍 為何有效?

  • Zone 2 訓練時,身體主要燃燒脂肪,減少對血糖的依賴,降低胰島素波動。

  • 增加粒線體數量,使細胞更有效率地處理能量,不易產生胰島素阻抗。

📌 適合族群:

  • 有糖尿病風險者

  •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患者

  • 減脂與控制體重的人

這項研究讓 Zone 2 訓練不只是運動員的專利,也成為提升一般人健康的強大工具。

資料來源: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355121/

 


 

超慢跑(Zone 2)與長壽的關聯:降低全因死亡率

📌 研究重點:

  • 哈佛醫學院與 哥本哈根心血管研究 指出,每週至少 150 分鐘的 Zone 2 訓練可降低全因死亡率達 28%。

📊 研究數據:

研究參數

無運動

Zone 2 訓練

Zone 3 以上

全因死亡率

基準

↓28%

↓17%

心血管疾病風險

基準

↓35%

↓22%

糖尿病風險

基準

↓40%

↓18%

🔍 為何 Zone 2 訓練對長壽有幫助?
✅ 降低慢性發炎,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 增強粒線體功能,減緩衰老過程
✅ 穩定血糖代謝,降低糖尿病風險
✅ 促進心血管健康,減少心臟病與中風發生率

這些數據顯示,Zone 2 訓練是一種不只提升運動表現,也能顯著延長健康壽命的運動方式。

資料來源: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836566/


 

正確的進行超慢跑Zone 2 訓練,才能真的有效

計算你的 Zone 2 心率範圍

Zone 2 訓練的關鍵在於保持適當的心率區間,以確保運動強度處於最佳的有氧代謝範圍。計算方式如下:

  1. 計算最大心率(Max HR)
    使用基本公式:
    最大心率=220−年齡最大心率 = 220 - 年齡最大心率=220−年齡
    例如,若你 40 歲,則最大心率約為:
    220−40=180bpm220 - 40 = 180 bpm220−40=180bpm

  2. 計算 Zone 2 心率範圍
    Zone 2 的目標心率為最大心率的 60-70%:
    Zone2心率=最大心率×60−70Zone 2 心率 = 最大心率 × 60-70%Zone2心率=最大心率×60−70
    以 40 歲為例:
    180×0.6=108bpm180 × 0.6 = 108 bpm180×0.6=108bpm 180×0.7=126bpm180 × 0.7 = 126 bpm180×0.7=126bpm
    這表示 40 歲的人的 Zone 2 心率範圍約為 108-126 bpm。

  3. 使用心率監測器

    • 建議使用 心率監測手錶 或 心率帶,確保你的心率始終維持在 Zone 2 區間。

    • 觀察你的呼吸與體感:Zone 2 訓練應該能夠輕鬆交談,但無法完整唱歌。

 


 

簡單的 Zone 2 訓練方法

不同的運動方式都能用來進行 Zone 2 訓練,關鍵是控制心率而非速度,以下是幾種適合的方式:

  1. 超慢跑(Maffetone 跑法)

    • 速度應該比你的習慣跑速慢30-50%,以確保心率維持在 Zone 2。

    • 可以使用 Maffetone 方法(180 - 年齡)來設定目標心率。

    • 測試方法:如果你能邊跑邊輕鬆交談,但唱歌有困難,表示你在正確的 Zone 2。

  2. 快走(適合不適合跑步的人)

    • 低衝擊運動,但仍然可以讓心率進入 Zone 2。

    • 適合關節較弱或體重較重者。

  3. 自行車訓練

    • 調整檔位與速度,讓心率維持在 Zone 2。

    • 避免踩踏過重,輕快的節奏更容易維持有氧狀態。

  4. 游泳與划船機訓練

    • 適合喜歡低衝擊訓練的人。

    • 確保節奏穩定,避免過度劇烈的衝刺。

 


 

 訓練時間與頻率

  1. 每週訓練頻率:

    • 初學者:每週 3-4 次。

    • 進階者:每週 4-5 次,甚至每天進行低強度 Zone 2 訓練。

  2. 每次訓練時間:

    • 最低:30 分鐘。

    • 最佳:60-90 分鐘(Zone 2 訓練的效果在較長時間下更明顯)。

  3. 訓練重點:

    • Zone 2 訓練時間比短時間高強度訓練更有助於提高耐力與燃脂。

    • 長時間 Zone 2 訓練能促進粒線體增生,提升身體能量利用效率,減少疲勞感。



 

讓 Zone 2 訓練成為你的長期運動策略

超慢跑(Zone 2 訓練)不僅是一種溫和、低衝擊的運動方式,更是一種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健康、增強耐力、優化代謝的長期策略。無論是提升粒線體功能、降低全因死亡率,還是改善糖尿病與心血管健康,科學研究都證實了 Zone 2 訓練的多重益處。

更重要的是,這種訓練方式適合各個年齡層,無論你是剛開始運動的新手,還是希望突破瓶頸的運動員,都可以透過 Zone 2 訓練建立更強健的身體基礎。與其執著於高強度、容易讓人倦怠的運動,不如讓 Zone 2 訓練成為你運動習慣中的一部分,享受穩定而持久的健康收益!

現在,就戴上你的心率監測器,開始你的 Zone 2 訓練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