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為單純老了是動脈硬化正在悄悄傷害你

 

爬幾層樓梯就喘、腿麻冰冷,有時視線還會忽然模糊……你可能以為只是老了,事實上,這很可能是血管出了問題。

很多人都是等到心肌梗塞、中風發作時,才驚覺血管早就不健康了。根據《Lancet》的一項國際大型研究(Yusuf et al., 2004),超過九成的心血管風險,其實和日常生活習慣有關,比如抽菸、飲食不當、缺乏運動、長期壓力。

現在開始注意還不算晚,從今天起,慢慢把這些習慣調整回來,就能幫血管減輕不少負擔。

 

文章目錄

一、動脈硬化是什麼?慢性發炎才是幕後推手

二、這些症狀是危機!動脈硬化常見警訊一次看

三、想知道血管健康嗎?動脈硬化檢查與指數這樣看

四、動脈硬化可以逆轉嗎?飲食+生活改變是關鍵

五、越早行動,越能守護血管健康的未來

一、動脈硬化是什麼?慢性發炎才是幕後推手

 

 

 

說到動脈硬化,很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膽固醇像油垢一樣黏在血管裡,把血管堵住」。但事實上,這種說法過於簡單。

近年的研究發現,動脈硬化其實是一種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當壞膽固醇(LDL)滲入血管內層後,會在血管壁裡「卡住」,氧化變質,讓免疫系統把它當成外來入侵者,白血球因此聚集在血管壁想要清除它。這場「清除行動」沒有停下來,反而讓血管長期發炎、受損,逐漸形成一層厚厚的斑塊(Libby, Sci Am, 2002)

更可怕的是,這些斑塊有時外表看起來不大,但裡面卻很不穩定,很容易破裂。當斑塊破裂時,血液立刻在破裂處形成血栓,一瞬間堵住血流,造成心肌梗塞或中風。

而且動脈硬化不是只會發生在心臟,頸動脈硬化可能引發中風,下肢動脈硬化可能讓走路都變得疼痛,甚至主動脈硬化會導致動脈瘤破裂、危及生命。

所以別再以為只是「管子卡油」,它其實是一場潛伏在你血管裡的慢性發炎戰爭。


 

 

二、這些症狀是危機!動脈硬化常見警訊一次看

 

 

 

動脈硬化最可怕的地方,不是病程快,而是它潛伏得太久。早期幾乎沒有感覺,你還能照常上班、運動、生活,一點也不覺得不對勁。但血管的傷害,早就悄悄發生。

很多人平常沒在意,等到某天突然胸口劇痛、倒下來,醫生告訴他心肌梗塞,或者一邊身體癱軟、無法說話,才知道是中風。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患者,動脈硬化發作的第一個信號,就是重大心血管事件(Yusuf et al., Lancet, 2004)。也就是說,在那之前,血管早就出了問題,只是我們沒察覺。

其實,身體還是會偷偷發出一些警訊,只是我們常忽略掉:

💔 胸悶、胸痛:尤其是在爬樓梯、運動或壓力大時,胸口有悶、壓、痛或燒灼感,這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典型表現。
🦵 腿部酸、麻、冰冷:走一段路腿就痛、痠、麻、冰冷,休息幾分鐘又緩解,這是下肢動脈硬化造成的「間歇性跛行」。
👀 暈眩、視力模糊、語言不清:當頸動脈、腦部血管硬化影響腦供血時,可能會短暫出現視線模糊、頭暈、失去平衡、講話不清、單側肢體無力,這是中風的前兆。
🩹 傷口癒合慢、皮膚發涼蒼白:末梢血管供血差,皮膚容易乾裂、發白、傷口久久不癒合。

有些人甚至在睡夢中因血流不暢發生「無聲型心肌梗塞」,醒來後已經是永久性傷害。因此,別再把這些症狀當成「老化正常現象」,它們可能正是血管在求救。

 

三、想知道血管健康嗎?動脈硬化檢查與指數這樣看

 

 

 

 

血管健康不像血壓、體重那麼容易「看得見」。很多人平常自覺沒症狀,就以為沒事,其實血管的損傷可能已經默默累積多年。想提早發現動脈硬化的警訊,有幾項檢查可以幫你評估血管年紀和風險程度。

✅ 血液檢查:最基本的檢查,就是看看血脂狀況。總膽固醇、壞膽固醇(LDL)、好膽固醇(HDL)、三酸甘油脂,這些指數能初步反映出血管「堵塞的可能性」。如果 LDL 偏高、HDL 偏低,風險就比較高。

✅ 發炎指數:近年的研究發現,慢性發炎是動脈硬化的重要元兇之一。血液中的高感度 C-反應蛋白(CRP)能幫助評估血管是否處於發炎狀態,即使血脂不高,有些人 CRP 偏高,心血管風險同樣高(Libby, Sci Am, 2002)

✅ 影像學檢查:想看得更清楚,可以進一步透過影像檢查:

  • 頸動脈超音波:觀察頸動脈有沒有斑塊、壁厚。

  • 冠狀動脈 CT:觀察心臟血管的鈣化指數、狹窄程度。

  • ABI 脈壓指數:比較上下肢血壓,評估下肢動脈硬化。
     

最後,如果你不知道該找哪個科別,這裡有簡單指引:心臟問題通常先看心臟內科,下肢血管不適可以看血管外科,有腦部症狀或疑似中風則建議找神經科。

血管的老化不像皺紋、白髮那樣明顯,卻可能威脅性命。別等到症狀出現才緊張,定期檢查,了解自己的血管狀況,是守護健康最重要的一步。


 

 

四、動脈硬化可以逆轉嗎?飲食+生活改變是關鍵

 

 

很多人問:「動脈硬化還能逆轉嗎?」答案是:早期的,還有機會;晚期的,至少能穩定下來、不惡化。

在動脈硬化的初期,血管壁只是出現一些「脂肪條紋」,這時如果能從生活習慣著手,還有機會讓它慢慢退回去。即便已經形成了斑塊,透過積極控制,至少能減少發炎、讓血管維持穩定、避免破裂。

你可以從這幾件事做起:

1.戒菸:抽菸會加速血管老化、提高血栓風險。
2.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有助於改善血流、控制體重。
3.維持健康體重:腹部肥胖和高血糖、血脂密切相關,減少腰圍是保護血管的關鍵。

飲食方面,建議多吃蔬果、全穀、豆類、橄欖油、深海魚,盡量少吃紅肉、油炸、精緻甜食——像地中海飲食的型態就是很好的選擇。如果風險較高,醫師通常會開立藥物協助控制,例如降膽固醇的「他汀」、或低劑量阿斯匹林來減少血栓風險。藥物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降低未來發作的機率。

血管不會一夜之間變硬,但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恢復年輕。越早開始行動,血管就越有「喘息的空間」。

 

五、越早行動,越能守護血管健康的未來

 

動脈硬化不是絕症,更不是只能坐等惡化的宿命。真正可怕的,是等到血管完全堵塞、傷害無法挽回時,才後悔當初沒有早點重視。

別忘了,血管年紀是你自己選擇出來的。現在開始,每一天的改變,都能讓血管慢慢變得更健康、更有彈性,遠離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

守住健康,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安心的笑容。今天,就從一頓健康的早餐、一場舒心的散步開始,讓你的血管年輕一點、讓生活踏實一點。

 

FAQ(常見問題)

Q1:動脈硬化和血管阻塞是一樣的嗎?

A1:不完全一樣。動脈硬化是血管壁變厚、變硬、失去彈性的過程,是一種慢性的血管老化現象;血管阻塞則是動脈硬化進一步導致血管完全堵塞的急性結果。前者是長期的、漸進的,後者常是突發的、危及生命。

Q2:年輕人也會有動脈硬化嗎?

A2:會的。雖然動脈硬化在高齡者較常見,但不良的生活習慣(抽菸、肥胖、缺乏運動、飲食高油鹽)和家族遺傳會讓動脈硬化提早發生,甚至20、30歲就能在血管中看到早期變化。

Q3:血管老化可以逆轉嗎?

A3:完全逆轉較困難,但可以延緩甚至部分改善。戒菸、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避免壓力,都能幫助血管恢復彈性、減少鈣化速度,讓血管「年輕化」。

Q4:做健康檢查可以查出動脈硬化嗎?

A4:一般健檢的血脂檢查只能看出風險,想進一步確認有沒有斑塊、血管變窄,建議加做頸動脈超音波或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檢查。

Q5:動脈硬化會突然發作嗎?

A5:會。很多人平常毫無感覺,但斑塊一旦破裂、形成血栓,可能在幾分鐘內造成心肌梗塞或中風,所以提早檢查、穩定斑塊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五大指標超 3 項,你就是代謝症候群!簡單自測公式公開
股市大震盪 您的血壓也居高不下嗎?高血壓自我照護報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