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一、膽固醇高的食物表
二、常見迷思破解:這些食物真的會讓膽固醇惡化嗎?
三、哪些食物會影響 LDL壞膽固醇 與 HDL好膽固醇?
四、膽固醇過高不能吃什麼 ? 為什麼這些食物會讓膽固醇惡化?
五、膽固醇食物禁忌 ! 想降膽固醇?吃這些食物就對了
六、素食者也可能膽固醇過高?
 

一、膽固醇高的食物表

 

在我們日常飲食中,常被認為膽固醇含量特別高的食材,包括蛋黃、動物內臟、蝦蟹等海鮮,以及奶油和起司。這些食物確實含有較多的膽固醇或飽和脂肪,因此長期大量攝取時,可能會對血脂造成一定影響。然而,近年的研究顯示,高膽固醇食物並不等於血液中的膽固醇就一定會跟著升高。

人體其實具備自我調節機制,當飲食中膽固醇攝取量增加時,肝臟會相對減少膽固醇的合成,以維持內在平衡。換句話說,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只是影響因素之一,還需要考慮烹調方式與攝取頻率。如果同樣是蝦蟹,清蒸與水煮的影響遠小於油炸;如果只是偶爾享用,也和每天大量食用的效果完全不同。

因此,真正需要警惕的並不是單純「食物的膽固醇含量」,而是整體飲食習慣是否過於偏向高油高脂。只要搭配均衡飲食,控制份量與烹調方式,即使是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也不一定會造成血膽固醇爆表。



 

食物

特色

可能影響

蛋黃

單顆約含 180–200 mg 膽固醇

適量食用影響有限,少數「高反應者」需控制

動物內臟(肝、腎、腦)

膽固醇含量極高

長期大量攝取易升高 LDL

蝦蟹等甲殼類

膽固醇高,但含 Omega-3

整體影響中性,非單純壞食物

魚卵(烏魚子、鮭魚卵)

高膽固醇且含鹽分高

過量可能增加血脂與腎臟負擔

魚皮(鮭魚皮、鰻魚皮)

富含膽固醇與脂肪

過量食用會升血脂

奶油

飽和脂肪比例高

易促進 LDL 堆積,建議少量

起司

高膽固醇+飽和脂肪

部分發酵乳品影響中性甚至有益

全脂牛奶、鮮奶油

含飽和脂肪與膽固醇

過量攝取可能升高 LDL

鴨肉、鵝肉(特別是皮)

脂肪含量高

容易增加壞膽固醇

烘焙製品(蛋糕、奶酥麵包)

常含奶油、蛋黃

高油高糖,對血脂不利



 

二、常見迷思破解:這些食物真的會讓膽固醇惡化嗎?


很多人一聽到「膽固醇」,腦中第一時間浮現的就是雞蛋、咖啡、紅肉與乳製品,甚至會下意識地完全避免這些食物。但近年的醫學研究顯示,這些迷思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以雞蛋來說,蛋黃確實是膽固醇的來源之一,但對大部分健康人而言,每天吃一顆蛋並不會顯著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一項針對 170 萬人以上的研究指出,每天一顆蛋與心血管疾病之間沒有明顯關聯,甚至在亞洲人群中還顯示出輕微的保護效果。只有少部分所謂的「高反應者」,在吃下較多雞蛋時 LDL(壞膽固醇)會上升,不過同時 HDL(好膽固醇)也會增加,整體風險未必如傳言般嚴重。

咖啡則是另一個經常被誤會的例子。研究發現,咖啡中的 cafestol 會影響脂質代謝,導致 LDL 上升。不過這個成分主要存在於「未過濾」的咖啡,例如法式濾壓壺、土耳其咖啡或傳統義式濃縮。如果是日常常見的過濾咖啡或拿鐵,cafestol 幾乎會被濾紙阻擋,因此對膽固醇的影響很小。這意味著「喝什麼咖啡」比「能不能喝咖啡」更重要。

緊接著是紅肉,很多人以為紅肉一律等於高風險,但科學證據其實區分了「加工」與「未加工」兩種。未加工的瘦牛肉或豬肉,對血脂影響並不明顯;相反地,培根、香腸、熱狗等加工肉品,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鈉和添加劑,這才是增加心血管風險的主要來源。

乳製品是不少人認為牛奶和起司是膽固醇兇手,但研究卻顯示情況更複雜。全脂牛奶與奶油因含飽和脂肪,若過量確實可能影響血脂;然而優格、起司等發酵乳製品,對膽固醇影響中性甚至可能有益,還能帶來益生菌與鈣質。這說明乳製品不能一刀切地視為「不健康」,而是要看種類與攝取量。

三、哪些食物會影響 LDL壞膽固醇 與 HDL好膽固醇?

 

在血液中的膽固醇並不是單一指標,最重要的是壞膽固醇 LDL 與好膽固醇 HDL 之間的平衡。不同的食物,會分別推動這兩者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首先來看 會讓 LDL 升高的食物。油炸食品是典型例子,高溫油炸會產生大量氧化脂質與反式脂肪,不僅提高 LDL,還會加速血管發炎。加工肉類如香腸、熱狗、培根,除了本身富含飽和脂肪之外,還含有防腐劑與高鈉,這些成分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即使是看似天然的奶油或酥油,因為含有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長期過量也容易讓 LDL 在血管壁堆積。再加上現代人常見的過量精緻糖攝取,會促進三酸甘油酯升高,間接導致膽固醇代謝失衡,讓壞膽固醇的影響更為嚴重。

相反地,能幫助 HDL 提升的食材,多半來自天然植物油或深海魚類。橄欖油和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刺激 HDL 的生成,進而幫助清除血液中多餘的膽固醇。深海魚如鮭魚、鯖魚、鯡魚則是 Omega-3 脂肪酸的最佳來源,不僅能提升 HDL,還能降低發炎反應與三酸甘油酯。堅果與亞麻籽也是經常被推薦的選項,小小一把就能帶來豐富的健康油脂與抗氧化成分。

背後的科學原理很清楚: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會刺激肝臟產生更多 LDL,讓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而 單元不飽和脂肪與 Omega-3 則能提升 HDL,協助回收膽固醇並送回肝臟代謝。這就像一個雙向拉鋸戰,壞膽固醇越多,血管壓力越大;好膽固醇越多,血管越能維持暢通。

因此,重點不在於「完全避免脂肪」,而是選擇「對的脂肪」。懂得用植物油取代奶油、用深海魚取代肥肉、用堅果取代零食,往往比單純戒掉某幾樣食物,更能長期穩定血脂。


 

類別

食物範例

影響說明

容易升高 LDL(壞膽固醇)

油炸食品(炸雞、薯條)、加工肉(香腸、培根)、奶油、反式脂肪(氫化植物油)、精緻糖(含糖飲料、蛋糕)

高溫油炸與飽和脂肪會增加 LDL 堆積,反式脂肪還會同時降低 HDL;過量糖分會升高三酸甘油酯,間接干擾膽固醇代謝

有助提升 HDL(好膽固醇)

橄欖油、堅果(杏仁、核桃)、深海魚(鮭魚、鯖魚)、亞麻籽、酪梨

單元不飽和脂肪與 Omega-3 脂肪酸能促進 HDL 增加,幫助把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減少血管堵塞風險


 


四、膽固醇過高不能吃什麼 ? 為什麼這些食物會讓膽固醇惡化?


對於膽固醇偏高的人來說,飲食上的確有一些地雷食物需要謹慎控制。以下小編整理了三項常見的膽固醇過高不能吃什麼的東西,一起來看看吧 !

1. 飽和脂肪
常見來源包括肥肉、動物油、奶油以及部分高脂乳製品。這些脂肪會刺激肝臟製造更多 LDL(壞膽固醇),並加速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積。長期下來,就可能形成粥樣斑塊,使血管逐漸狹窄硬化,增加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醫學建議膽固醇過高的人,要避免大量攝取肥肉或油炸乳酪等高飽和脂肪食物。

2. 反式脂肪
它多存在於氫化植物油、人造奶油、部分烘焙食品與速食中。反式脂肪不只會讓 LDL 升高,更會讓 HDL(好膽固醇)下降,等於讓血管完全失去防護機制。世界衛生組織(WHO)甚至明確指出,反式脂肪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頭號膳食危險因子,建議每日攝取量應趨近於零。

3.高糖飲食
糖雖然不含膽固醇,但攝取過量會讓三酸甘油酯迅速上升,間接擾亂膽固醇代謝,使 LDL 更容易升高。這就是為什麼喜歡喝手搖飲、含糖飲料,或習慣以蛋糕、甜點當零食的人,即使油膩食物吃得不多,血脂檢查仍可能出現異常。

有趣的是,並不是所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都必須完全禁止。像蝦、蟹、蛤蜊這些海鮮雖然膽固醇偏高,但同時富含 Omega-3 脂肪酸,能夠幫助降低發炎反應並改善血管彈性,抵消部分膽固醇的不良影響。因此,適量食用這類海鮮,對大多數人來說其實是安全的。


 

 

 

五、膽固醇食物禁忌 ! 想降膽固醇?吃這些食物就對了


許多人以為降膽固醇的唯一辦法就是「少吃油膩食物」,但事實上,聰明地選擇某些有益的食材,效果往往比單純限制來得更好。研究已經證實,飲食中的某些成分能夠直接或間接調控血脂,幫助降低 LDL,甚至提升 HDL。

高纖維食物就是其中最有力的武器。燕麥、洋車前子等富含可溶性纖維,能在腸道中形成膠狀物,將膽固醇和膽汁酸一起帶出體外。長期食用可使 LDL 減少 10–15%,而且對腸道健康和血糖控制也有額外好處。想要簡單開始的話,每天一碗燕麥粥或早餐加點洋車前子粉,就能見效。

堅果也是被廣泛認可的「護心零食」。杏仁、核桃、腰果等堅果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植物多酚,能改善血脂結構,降低發炎反應。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甚至指出,堅果攝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呈現明顯相關。與其吃餅乾或薯片,不如改成每天一小把無調味堅果,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能守護血管。

植物固醇則是近年來研究證據最充分的降膽固醇成分之一。每天攝取約 2 公克植物固醇(可從強化植物奶、大豆製品、部分穀物中獲得),就能讓 LDL 降低約 10%。雖然效果不像藥物立竿見影,但作為飲食中的長期策略,能穩定且安全地改善血脂。

天然抗氧化食材像是綠茶中的兒茶素能抑制膽固醇吸收,番茄中的茄紅素有助保護血管,薑黃裡的薑黃素則具抗發炎作用。這些植化素能從多方面減緩膽固醇對血管的傷害,適合每天以茶飲、沙拉或料理的方式融入飲食。


 

六、素食者也可能膽固醇過高?

 

普遍印象中,素食總被視為「清淡、低膽固醇」的代表。但臨床觀察卻顯示,部分素食者仍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這並不是因為「吃素無效」,而是飲食結構和食材選擇出了偏差。

以碳水化合物為例,許多素食餐點習慣大量依賴白米飯、白麵或糕點來增加飽足感。雖然這些食物本身不含膽固醇,但卻會導致三酸甘油酯升高,進一步打亂膽固醇的平衡。如果再搭配蛋糕、手搖飲等甜食,血脂異常的風險就會更高。

烹調油脂也是另一個潛在陷阱。椰子油和棕櫚油雖然標榜植物來源,但它們的飽和脂肪含量極高,攝取過多仍會推升 LDL 水準,長期下來對心血管形成壓力。相對而言,若改用橄欖油、芥花油或亞麻籽油,就能提供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提升 HDL,對血管更友善。

對於蛋奶素族群,全脂牛奶、起司和鮮奶油則需要特別留意。這些乳製品在營養上有其價值,但若份量過大,也會增加飽和脂肪的攝入。選擇低脂或發酵型乳製品(如優格),往往能兼顧營養與血脂管理。

加工素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風險來源。市售的素火腿、素香腸或素雞塊,雖然沒有動物性膽固醇,卻常加入大量油脂、鹽分和調味料,甚至經過油炸處理,加工度極高,對血脂的危害不亞於一般肉製品。

這些例子提醒我們,素食並不等於天然健康。真正決定血脂狀況的,是飲食的品質與結構,而不是單純吃不吃肉。若能以全穀雜糧、豆類、蔬菜、水果為基礎,並搭配堅果和健康植物油,就能在維持素食習慣的同時,達到保護血管與控制膽固醇的目標。


七、常見問題

Q1:膽固醇高的人是不是完全不能吃外食?
不必完全拒絕,但要懂得挑選。外食時可以選擇清蒸、烤或水煮的料理,少碰油炸與濃湯,並注意隱藏的油脂來源,例如沙拉醬、勾芡醬汁。

Q2:體重正常,也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嗎?
會的。膽固醇異常不一定和體重直接掛勾,有些人因為遺傳或肝臟代謝特質,即使體型偏瘦,仍可能出現血脂過高,因此定期驗血很重要。

Q3:植物油是不是一定比動物油健康?
不完全正確。橄欖油、芥花油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確對心血管有益,但像椰子油、棕櫚油雖然是植物來源,卻含高比例飽和脂肪,過量一樣會提高 LDL。

Q4:膽固醇過高可以靠運動改善嗎?
可以。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游泳)搭配肌力訓練,能有效降低三酸甘油酯並提升 HDL。研究指出,每週累積 150 分鐘活動量,對血脂改善就能有明顯幫助。

Q5:需要定期做膽固醇檢查嗎?多久一次比較好?
建議 20 歲以上成年人,每 4–6 年進行一次血脂檢查;若有家族病史、肥胖、糖尿病或已知心血管風險,最好每年追蹤一次。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132002/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20533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64947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91690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762150/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6/4/49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