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腸躁症(IBS)可能是一種身心疾病,並不只是單純的腸胃問題。許多患者都有過類似經驗:出門前腸胃突然翻攪、緊張時更容易脹氣、焦慮一來就跑廁所。
這不是「想太多」,而是一種常見的 腦腸軸互動。大腦與腸道彼此影響,心理壓力會直接放大腸胃的不適。研究已經證實,腸躁症患者常伴隨 焦慮、憂鬱,甚至躁鬱症,這些都是非常常見的共病現象。
也因為如此,當心理狀態獲得改善,腸胃狀況往往也會跟著穩定下來。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腸躁症其實也可以看身心科」:把心理健康納入治療的一環,反而能幫助腸躁症走出反覆發作的惡性循環。

如果你是腸躁症患者,長期感受到壓力與焦慮,這是很常見且正常的現象。根據統計綜合 73 篇研究、數千位患者的數據後發現:
39.1% 的 IBS 患者有焦慮症狀
28.8% 的 IBS 患者有憂鬱症狀
進一步比較健康人群,結果更驚人:腸躁症患者罹患焦慮的風險高出 3.11 倍,憂鬱則高出 3.04 倍。換句話說,腸躁症患者心理困擾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將近三倍。
所以,想改善腸躁症,真正的關鍵,其實是「心理的狀態」。如果壓力和情緒問題沒有一起處理,腸道症狀就很容易反覆發作。

Guillaume Fond 等人(2014)的統合分析指出:IBS-C(便祕型) 與 IBS-D(腹瀉型) 患者都有較高的焦慮傾向,其中 IBS-D 患者更容易伴隨憂鬱症狀,而另一個Changhyun Lee 團隊(2017)進一步分析 27 項研究,結果顯示:
憂鬱狀況 : 便祕型>腹瀉型>混合型
焦慮狀況 : 便祕型>混合型>腹瀉型
但不論是哪一型腸躁症,心理負擔都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這也顯示了 腸躁症的原因不只是腸胃敏感或飲食刺激,更與心理狀態緊密相連。當焦慮或憂鬱加重,腸胃症狀就更容易反覆,若沒有同時處理心理層面,腸躁症往往就會形成「情緒困擾 ↔ 腸道不適」的惡性循環,延長康復時間。

研究顯示,高達 4 成以上的 IBS 患者合併焦慮或憂鬱,這意味著如果只依靠腸胃科的藥物與飲食治療,往往難以完全解決問題。許多患者會遇到的困境是:腸胃症狀雖然一度緩解,但在壓力或情緒起伏時仍會反覆惡化。
身心科的介入,正是為了處理這些「隱藏的心理壓力」。透過專業評估與治療,不僅能幫助患者降低焦慮與憂鬱,也能讓他們更有動力與穩定性去配合腸胃科的治療計畫。當心理壓力獲得改善,腸躁症的症狀也往往變得更可控,因此,「腸躁症居然也可以看身心科?」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對於腸躁症來說,單靠藥物或飲食控制往往不足。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整合式治療」才是更有效的方法,同時兼顧心理與腸胃,才能達到長期改善,以下提供一些常見的治療方法:
認知行為治療(CBT)
這是目前證據最充足的方法。研究顯示,無論是短期(4 週)或完整療程(10 週),CBT 都能明顯減輕腸胃不適,並降低焦慮與憂鬱,而且改善能持續到治療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
腸胃導向催眠治療
這並不是一般印象中的催眠,而是透過專門設計的引導,讓腸道神經「學會放鬆」。研究顯示,有超過八成的患者在治療後能維持 1–5 年的症狀改善,效果甚至和低 FODMAP 飲食相當。
正念治療
透過冥想與專注當下,幫助患者學會「與腸胃不適共處」,而不是一味抗拒。研究指出,接受 8 週正念課程後,患者的腸躁症狀平均下降了 38%,同時焦慮與憂鬱也獲得改善。
心理動力或人際治療
對於有創傷經驗或長期承受人際壓力的患者,這類治療能幫助釐清深層的心理因素,進而改善症況。
抗憂鬱類藥物:統計顯示,平均每 4 位 IBS 患者接受治療,就有 1 位能獲得顯著改善。除了降低焦慮憂鬱,也能減少腹痛與腸胃症狀,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抗焦慮類藥物:研究指出,大約 6 成的患者因藥物而改善症狀。這類藥物能在短期內減輕焦慮,降低腸道過度敏感,但因可能產生副作用或依賴性,一般不建議長期使用。
藥物雖然有效,但副作用因人而異,因此,所有藥物都必須由專業醫師評估並開立,不可自行長期使用,這樣才能真正改善腸躁症,而不是治標不治本。
如果你長期受到腸躁症困擾,卻又常被人說「你是不是太緊張了?」「是不是壓力太大了?」——那麼請記住:你不是多想,也不是玻璃心,而是這些感受背後真的有科學根據。
IBS是一個腦與腸高度互動的疾病,而焦慮與憂鬱,正是最常見的「影子共病」。根據研究,大約40%的IBS患者都同時經歷心理困擾,這代表你不是少數,而是這條路上的同行者。
鼓勵你給自己一個機會,正視心理健康,別讓它繼續默默拖垮你的生活。尋求協助不是示弱,而是走向改善的第一步。
Q1:腸躁症會好嗎?多久能改善?
腸躁症屬於慢性疾病,不太可能「馬上痊癒」。透過飲食調整、壓力管理與益生菌輔助,大多數患者能在 2–3 個月內明顯改善,但也可能因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不同而需要更長時間。
Q2:腸躁症的原因有哪些?
腸躁症原因相當複雜,包括腸道菌相失衡、腸道過度敏感、飲食刺激(乳製品、咖啡因、酒精)、以及情緒壓力。這些因素透過 腦腸軸連線 彼此影響,導致腸胃不適反覆出現。
Q3:腸躁症需要看身心科嗎?
是的。很多患者除了腸胃症狀外,還伴隨焦慮、憂鬱甚至躁鬱。若只靠腸胃科治療,效果有限。搭配 腸躁症身心科,處理心理壓力與情緒問題,往往能讓症狀改善更快。
Q4:腸躁症多久會復發?
腸躁症屬於容易反覆的慢性病。壓力、作息不規律或飲食刺激都可能觸發復發。雖然無法完全避免,但透過規律生活與飲食控制,可以降低復發頻率。
Q5:那藥物治療是不是要吃一輩子?
不用。藥物通常是「輔助角色」,幫助患者度過症狀嚴重或焦慮高峰期。長期治療重點還是在心理治療與生活調整,藥物使用時間與劑量需由醫師評估。
https://www.jnmjournal.org/journal/view.html?doi=10.5056/jnm16220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06-014-0502-z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83848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157418/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43237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28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