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不是「想太多」,腸躁與情緒真的有關

 

當你反覆腹瀉、便祕或脹氣時,身體的不適已經夠惱人了,更糟的是,這些症狀往往還伴隨著情緒的起伏。許多IBS(腸躁症)患者都曾有過類似經驗:明明只是準備出門上班、參加聚會,腸胃卻莫名開始翻攪;緊張時更容易脹氣,焦慮一來就跑廁所——這不是巧合,而是一種常見的「腦腸互動」現象。

你不是「想太多」。越來越多研究證實,IBS 不只是腸道的問題,更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特別是焦慮與憂鬱,已被證實是 IBS 患者中極為常見的共病症狀,有些患者甚至是在心理壓力積累後,才開始出現腸胃症狀。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理了四篇來自國際期刊的系統性回顧與臨床研究,從數千位IBS患者的數據中,帶你一窺IBS背後的心理真相:為什麼你總是比別人更容易焦慮?為什麼腸躁總是反覆發作?你的感受,其實早就被醫學研究證實。

 


二、腸躁族注意!罹患焦慮憂鬱的機率竟高達三倍

 

 

如果你是腸躁症患者,長期感受到壓力與焦慮,其實並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現象。根據 Mohammad Zamani 等人於2019年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彙整了73篇研究、數千位患者的資料後得出令人震驚的結論:IBS患者中,有高達39.1%出現焦慮症狀,28.8%出現憂鬱症狀。

更進一步分析與健康人群的比較後發現,IBS患者罹患焦慮的勝算比(Odds Ratio, OR)為3.11,憂鬱則為3.04。這代表IBS患者罹患這兩類心理問題的機率,是健康人的將近三倍!

這不僅僅是統計數字,它意味著IBS不只是腸道症狀的集合,而是一種身心交錯的慢性困擾。換句話說,你的心理狀態可能正是腸胃症狀反覆出現、加劇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也凸顯出:在治療IBS時,不能只看腸道,心理照顧同樣重要。

 


三、誰最容易受情緒困擾?不同IBS亞型心理壓力大解析!

 

 

不是所有腸躁症都一樣。根據研究發現,不同亞型的IBS患者,其心理表現也截然不同。由 Guillaume Fond 等人於2014年發表的統合分析指出,IBS-C(便祕型)與 IBS-D(腹瀉型)患者都明顯有較高的焦慮症狀,其中 IBS-D 患者更容易伴隨憂鬱症狀。

而在 2017 年由 Changhyun Lee 團隊發表的研究中,更進一步量化了這些心理困擾的差異。他們整合了27項研究,分析IBS三大亞型與心理症狀的關係,發現:

  • IBS-C(便祕型):憂鬱 SMD 0.83,焦慮 SMD 0.81
  • IBS-D(腹瀉型):憂鬱 SMD 0.73,焦慮 SMD 0.65
  • IBS-M(混合型):憂鬱 SMD 0.62,焦慮 SMD 0.75

(SMD 是用來比較 IBS 各亞型患者 vs 健康人 在「憂鬱」與「焦慮」程度上的差異數值越高,代表兩組的差異愈大 → 即 IBS 患者的情緒困擾愈嚴重)
 

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哪一型IBS,心理負擔都比一般人高出許多。而這些情緒問題,往往會反過來加劇腸道症狀,形成惡性循環。

 


四、IBS-M最「難搞」?混合型患者心理壓力更高、共病更多

 

 

在三大亞型中,IBS-M(混合型)常被視為最棘手的一型。Cristiane Kibune Nagasako 等人於2016年的臨床研究指出,IBS-M患者不只經歷IBS-C與IBS-D的症狀交錯,還更容易罹患其他共病,包括:

  • 胃食道逆流(GERD):OR 6.7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慢性頭痛
  • 纖維肌痛症

 

此外,研究也發現高達 81.5% 的IBS患者出現焦慮與/或憂鬱,其中 IBS-M 患者的焦慮分數明顯高於 IBS-C 群體(OR 1.2),代表這群人可能面臨更強烈的心理挑戰。

如果你是 IBS-M 的患者,總覺得「我怎麼什麼都中」或「腸胃問題好像永遠好不了」,那麼你不是太敏感,而是這些症狀與心理壓力,本來就同時發生、彼此牽連。

 


五、身體症狀只是表面,心理照顧不能忽略

 

 

許多IBS患者在面對反覆的腹瀉、便祕或脹氣時,會專注在「吃了什麼」或「腸胃出了什麼問題」,卻往往忽略了心理因素才是引爆這些症狀的導火線。

事實上,醫學研究已明確指出,焦慮與憂鬱不只會增加IBS症狀的強度,還會影響治療的效果與復原速度。甚至有些患者因為心理壓力過大,會選擇不就醫、不配合治療,或反覆更換醫師與藥物,讓問題更加惡化。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腸胃專科醫師與心理師開始倡導:IBS的治療不能只針對腸道,更應納入心理支持與壓力管理策略,如:

  • 認知行為治療(CBT)
  • 壓力調節練習(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
  • 專業心理諮詢與團體治療

 

整合式治療,才是幫助IBS患者走出惡性循環的關鍵。

 


六、你不是一個人,IBS+心理共病很常見

 

如果你長期受到腸躁症困擾,卻又常被人說「你是不是太緊張了?」「是不是壓力太大了?」——那麼請記住:你不是多想,也不是玻璃心,而是這些感受背後真的有科學根據。

IBS是一個腦與腸高度互動的疾病,而焦慮與憂鬱,正是最常見的「影子共病」。根據研究,超過八成的IBS患者都同時經歷心理困擾,這代表你不是少數,而是這條路上的同行者。

鼓勵你給自己一個機會,正視心理健康,別讓它繼續默默拖垮你的生活。尋求協助不是示弱,而是走向改善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Reference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