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一、【真相揭露】魚油真的能降膽固醇嗎?

二、為什麼魚油會讓壞膽固醇(LDL)上升?

三、最新研究怎麼說:魚油與膽固醇的臨床數據

四、魚油能取代降膽固醇藥物嗎?專家這樣建議

五、魚油怎麼吃最有效?降膽固醇劑量與食用方法

六、誰不適合靠魚油降膽固醇?這些族群要小心

七、魚油與膽固醇常見問題 Q&A(完整懶人包)
 

一、【真相揭露】魚油真的能降膽固醇嗎?
 

 

一提到魚油,許多人立刻聯想到「降膽固醇、護心臟」,甚至把它當成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首選保健品。但研究顯示,魚油的重點功效並不是降膽固醇,而是降低三酸甘油酯(TG)。

在膽固醇方面,魚油的效果並不如大家想像單純,甚至可能出現「一好一壞」的雙面效應:

  • HDL(好膽固醇):有機會輕度提升。

  • LDL(壞膽固醇):部分研究發現反而會上升,特別是低劑量或 DHA 含量較高的魚油配方。

因此,魚油應被定位為 血脂調整的輔助營養素,而不是降膽固醇藥物。它最有價值的功效在於改善三酸甘油酯,對於膽固醇則需要更謹慎看待。

👉 那麼,為什麼魚油可能讓「壞膽固醇」上升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揭開背後的原因。

 

二、為什麼魚油會讓壞膽固醇(LDL)上升?

 

雖然魚油對心血管健康有不少好處,但研究發現它可能會讓 LDL(俗稱壞膽固醇)上升。這聽起來有點矛盾,其實原因與魚油的成分組成、劑量及作用機制有關。

1. DHA 與 EPA 的差異
魚油的主要活性成分是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 EPA(二十碳五烯酸),但它們對膽固醇的影響並不相同:

  • DHA:部分臨床研究顯示,DHA 會讓 LDL 數值上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DHA 讓 LDL 粒徑變大、密度下降,這類 LDL 顆粒被認為相對不易進入血管壁,因此危害性可能較低。

  • EPA:對 LDL 幾乎中性,甚至在某些研究中沒有顯著升高作用。這也是為什麼高劑量純 EPA(如 REDUCE-IT 試驗)能帶來心血管保護效果。
     

2. 劑量效應
劑量也是關鍵。根據 2023 年的劑量反應薈萃分析,低劑量(<2 g/天)魚油時,LDL 有可能上升;而在高劑量時,升高趨勢會逐漸平緩。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般市售保健膠囊(通常劑量不足)可能帶來與臨床試驗不同的結果。

3. 可能的作用機制
學者推測,魚油會影響血脂代謝,促進 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轉換為 LDL,導致血液中 LDL 濃度上升。雖然數值上升,但 LDL 顆粒特性的改變,可能讓其動脈粥樣硬化風險不像傳統小而密集型 LDL 那麼高。

換句話說,魚油與 LDL 的關係並非單純的「好或壞」,而是需要依 成分比例(EPA/DHA) 和 補充劑量 來評估。
 

三、最新研究怎麼說:魚油與膽固醇的臨床數據

近年來,不少大型臨床試驗陸續釐清了魚油對膽固醇與心血管健康的真實影響。結果顯示,魚油確實能帶來某些好處,但並不是所有情況下都能「降膽固醇」。

其中最受到矚目的就是 REDUCE-IT 試驗。研究針對三酸甘油酯偏高、且已經在使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每天額外補充 4 公克純 EPA。結果顯示,這群高風險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下降了將近 25%,心肌梗塞、中風甚至心臟死亡的風險都明顯降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 LDL 並沒有明顯下降,顯示 EPA 的保護效果可能來自於抗發炎與改善血脂品質,而不是單純降低膽固醇數值。

相較之下,VITAL 與 ASCEND 試驗使用的劑量較低(約 1 公克/天,EPA+DHA 混合),結果在一般人群以及糖尿病患者身上,對膽固醇與心血管事件的改善都不顯著。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市售低劑量魚油補充劑常常難以達到臨床試驗中的保護效果。

另一個有趣的比較來自 2017 年伊朗的一項臨床試驗。研究將高血脂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每天補充魚油膠囊(約 2 公克 EPA+DHA),另一組則是每週吃兩次新鮮鱒魚。結果發現,魚油膠囊組的 LDL 反而上升,而鮮魚飲食組則明顯 降低 LDL、提升 HDL。研究者推測,這可能與魚本身含有的蛋白質、維生素 D、硒等營養素有關。

2023 年的劑量反應薈萃分析整合了 90 項隨機對照試驗,樣本數超過 7 萬人。結果顯示,只要攝取量 超過 2 公克/天,魚油就能幾乎線性地降低 三酸甘油酯(TG)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但對 LDL 的影響卻呈現 J 型曲線:低劑量時數值上升,高劑量時則趨於平緩。

整體來看,魚油最確定的價值還是在於 降低三酸甘油酯。至於膽固醇的變化,則受到 劑量、成分比例(EPA vs DHA)、以及攝取來源(補充劑 vs 魚類) 的影響而出現差異。

 

四、魚油能取代降膽固醇藥物嗎?專家這樣建議

 

許多人以為既然魚油有「護心」的功效,就能完全取代降膽固醇藥物,特別是對那些擔心長期服藥副作用的患者來說,這更是一個常見的誤解。

實際上,醫師強調:他汀類藥物仍然是治療高膽固醇的首選。他汀能有效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特別對 降低 LDL(壞膽固醇) 的效果最為明確,也有大量臨床證據支持其能降低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

相較之下,魚油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三酸甘油酯(TG),對 LDL 的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升高。因此,魚油不能單獨取代降膽固醇藥物。如果目標是「降低壞膽固醇」,魚油並不是答案。

不過,這並不代表魚油沒有價值。研究顯示,在 三酸甘油酯偏高、且同時伴隨心血管風險的患者 中,魚油與他汀類藥物搭配使用,可能帶來互補效果:他汀負責降低 LDL,魚油幫助降低 TG,兩者合併能更全面地改善血脂結構。

總結來說,魚油並不能當藥物的替代品。若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依舊需要遵循醫師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再視需求額外搭配魚油,才能達到最完整的保護效果。

五、魚油怎麼吃最有效?降膽固醇劑量與食用方法

 

既然魚油對血脂有幫助,那麼要怎麼吃,才能發揮最佳效果?答案其實取決於你的健康狀況與目標。

1. 劑量建議

  • 一般保健:每天攝取約 1 公克 EPA+DHA,適合想維持心血管健康、沒有特殊疾病的人。

  • 高三酸甘油酯患者:臨床建議劑量落在 2–4 公克/天,通常需要醫師監測下使用,避免過量或與藥物衝突。

     

2. 吃魚 vs. 吃魚油膠囊

  • 新鮮魚:像鮭魚、鯖魚、鱒魚等,不只提供 EPA 與 DHA,還含有蛋白質、維生素 D、硒等營養素。研究顯示,吃魚對 降低 LDL 與提升 HDL 更有幫助。

  • 魚油膠囊:最大優點是方便、劑量穩定,但效果不完全等於飲食取代。如果平時魚類攝取不足,可以考慮補充,但仍建議以飲食為主、保健品為輔。

     

3. 搭配建議

  • 有些人會同時補充 紅麴、植物固醇或其他降膽固醇保健品。理論上可以搭配,但要注意:
     

    • 紅麴與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作用路徑相似,可能增加肝臟負擔。

    • 魚油本身有抗凝血效果,若同時服用抗凝血藥物,應先諮詢醫師。
      👉 最安全的方式是:在醫師或營養師建議下,規劃「魚油+藥物/其他保健品」的組合。

       

 小提醒:魚油不是「多吃越好」。劑量不足可能沒效果,但過量也可能增加副作用(如 LDL 上升或心律不整風險)。正確的做法是根據健康狀況調整劑量,並搭配均衡飲食,才能真正發揮魚油對膽固醇的好處。

 

六、誰不適合靠魚油降膽固醇?這些族群要小心

 

魚油雖然對血脂調整有一定幫助,特別是能有效降低三酸甘油酯(TG),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長期補充。對某些族群來說,如果沒有專業評估就隨意使用,反而可能帶來潛在風險。

對於 LDL 已經偏高的人,魚油效果可能不如預期。部分研究指出,含 DHA 的魚油配方可能使 LDL 數值進一步升高。雖然這類 LDL 顆粒的體積較大、密度較低,相對來說危害性較小,但在臨床上仍可能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在 有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風險的人 身上,魚油補充也需要特別謹慎。近期刊登於 BMJ 的研究發現,魚油與心房顫動風險之間存在一定關聯,顯示它並非對所有心血管問題都具保護作用。

另外,長期服藥的患者也必須小心。魚油具有輕微的抗凝血效果,若與抗凝血劑(如 Warfarin)或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紅麴)同時使用,可能增加出血或肝臟負擔的風險。因此,魚油並不能隨意與藥物並用,更不應取代醫師處方的治療。

七、魚油與膽固醇常見問題 Q&A(完整懶人包)

Q1:魚油真的能降膽固醇嗎?
A:魚油主要功效是 降低三酸甘油酯(TG),對總膽固醇或 LDL 降幅有限,甚至可能升高 LDL。

Q2:魚油會讓壞膽固醇(LDL)上升嗎?
A:部分研究顯示,特別是含 DHA 的魚油可能讓 LDL 上升;EPA 則影響較小,甚至中性。

Q3:魚油和降膽固醇藥物能一起吃嗎?
A:魚油不能取代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但可搭配使用,對高 TG 患者可能有加成效果,需遵循醫師指示。

Q4:魚油跟紅麴可以一起吃嗎?
A:可能有加乘效果,但要注意肝臟負擔與藥物交互作用,建議先諮詢醫師。

Q5:吃魚和吃魚油膠囊哪個比較好?
A:研究顯示 吃魚比魚油補充劑更能改善膽固醇,因為魚含有其他營養素(蛋白質、維生素 D、硒)。

Q6:魚油要吃多少才有效?
A:一般保健建議 ~1 g/天 EPA+DHA;高 TG 患者需要 2–4 g/天,但須由醫師監測。

Q7:魚油對所有人都有幫助嗎?
A:不一定。對 三酸甘油酯偏高、代謝症候群或心血管高風險族群較有幫助;若 LDL 已經偏高,魚油可能不是最佳選擇。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26494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82265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7-017-000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