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腦中風,往往是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發生。有人前一秒還能說笑,下一秒就因為手腳無力、說話不清而被緊急送醫。這不是誇張的戲劇橋段,而是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的真實事件。
腦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第三大致殘原因。在 2010 年,就有 1,690 萬人罹患中風,其中 590 萬人失去生命。這個數字幾乎等於70%的台灣人口,數量相當可怕 !
雖然過去二十年在急救治療與藥物控制上的進步,確實讓「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這並不代表危機解除。隨著人口老化與壽命延長,中風的「總發生數」和「殘疾人數」反而持續增加。換句話說,越來越多人能存活下來,卻必須承受長期失能、生活品質下降以及龐大的醫療與照護負擔。
腦中風的真相是,它不僅僅是一場急性疾病,更是一場長期影響個人、家庭甚至社會的「隱形風暴」。
醫學界有一句警語:「Time is brain(時間就是大腦)」,因為從發病的那一刻起,每分鐘約有 190 萬個神經細胞死亡。腦細胞不像肌肉或皮膚,失去後難以再生,拖延一分鐘,就可能換來終生失能。
曾有研究第一次用數據證實「搶時間」的力量:
在中風發作 3 小時內施打 tPA(組織型纖維溶酶原活化劑),患者完全恢復功能的機率 提升約 30%。
雖然治療有一定的顱內出血風險,但整體上大幅改善了患者預後,奠定了現代中風急救的基礎。
隨著臨床經驗累積,美國心臟協會/中風協會在 2019 年最新治療指引中提出:
tPA 溶栓:在部分符合條件的患者身上,可以將時間窗延長至 4.5 小時。
血管內取栓(EVT):對於大血管阻塞的病人,最佳治療時機是 6 小時內;若透過影像學檢查(CT/MR perfusion)顯示仍有可挽救的腦組織,甚至能將治療時限延長到 16–24 小時。
你能想像那短短的幾個小時的治療竟然意味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一位在發病後 1 小時就被送進急診,接受溶栓或取栓治療,可能幾個月後就能自行走路、重返工作;另一位延誤就醫 6 小時以上,即使活下來,也可能終生偏癱、失語,需要家人長期照護。
腦中風來得急、傷害大,能不能在第一時間辨識,是存活與失能的分水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記住 FAST 原則:
F(Face 臉):臉部是否突然歪斜?笑起來嘴角一邊下垂?
A(Arm 手):舉起雙手時,有沒有一隻手無力、掉下來?
S(Speech 語言):說話是否含糊、聽不懂或無法表達?
T(Time 時間):若出現上述任一症狀,立刻撥打急救電話,因為時間就是大腦。
研究指出,每延遲 15 分鐘治療,患者預後就會明顯惡化。然而許多人誤以為只是「累了」「暫時不舒服」,因此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FAST 的價值就在於,它簡單好記,即使沒有醫學背景的人,也能在 5 秒內初步判斷,避免延誤送醫。
需要注意的是,中風症狀有時會「出現一下又消失」,這可能是 小中風(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雖然症狀能在 24 小時內恢復,但 TIA 後 3 個月內的中風風險高達 15–20%,所以就算症狀消退,也必須立即就醫檢查。
中風不是單純的「一場急症」,它往往會改變一個人的餘生
根據研究數據指出中風患者 :
1 個月內死亡率約 15% —— 急性期的致命風險最高,多數死於顱內壓升高或再出血。
1 年內死亡率約 25% —— 即使撐過急救,仍可能因感染、併發症或再次中風而死亡。
5 年內死亡率接近 50% —— 代表每兩位中風患者,就有一位無法活過五年。
如果聚焦在 出血性中風(腦出血),數據更驚人:
1 年死亡率 55%
5 年死亡率超過 70%
這也是為什麼出血性中風被認為是最致命的腦血管疾病之一。
倖存並不代表「回到原本的人生」。統計顯示,約 40% 的倖存者帶有中重度殘疾:
偏癱或單側肢體無力,行動需要拐杖、輪椅
語言障礙,甚至失語,難以溝通
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判斷力受損
吞嚥困難,需依賴鼻胃管或特殊飲食
長期憂鬱與社會隔離
這些後遺症不僅影響患者本身,更讓家庭背負沉重的照護壓力。對許多家庭來說,中風不只是一場醫療危機,更是一場經濟與心理的考驗。
中風復發率高 —— 中風過一次,復發風險顯著增加。統計顯示,1 年內復發率約 10%,5 年內可達 25–30%。
伴隨其他慢性病 —— 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心房顫動,本身就會增加死亡風險。
併發症影響 —— 包括肺炎、泌尿道感染、深層靜脈栓塞等,常在住院或復健期間出現。
生活品質下降 —— 殘疾造成活動量減少,導致肌少症、代謝惡化,進一步縮短壽命。
2010 年,一項研究帶來震撼性的發現:在全球 22 個國家收集的病例對照分析中,高達 90% 的中風,其實都能用 10 個危險因子來解釋。換句話說,絕大多數的中風都不是偶然,而是長年累積的結果,而且只要避開這些因素,就能大幅度減低中風的風險 !
高血壓
中風頭號元兇,幾乎佔一半的風險,長期血壓過高會破壞血管壁,使血管容易阻塞或破裂。
吸菸
菸草中的化學物質會讓血管收縮、血液變黏稠,形成血栓,吸菸者中風風險是非吸菸者的 2 倍。
不良飲食
高鹽會讓血壓上升,高油會促進血管硬化,缺乏蔬果則失去抗氧化保護。
缺乏運動
久坐會導致代謝變差、血管彈性下降。
肥胖
特別是腹部肥胖(腰臀比過高),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風險。
糖尿病
血糖長期過高會傷害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患者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 2–4 倍。
酒精過量
適量飲酒對心血管影響尚有爭議,但酗酒絕對會增加中風風險,特別是一次飲用過量,更容易造成腦出血。
心臟疾病
包括心房顫動、心肌梗塞病史、瓣膜疾病,心臟形成的血栓會隨血流進入腦部,造成 心源性栓塞性中風。
血脂異常
當 ApoB/ApoA1 比值過高,代表壞膽固醇佔優勢,容易在血管堆積形成斑塊,這是缺血性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
精神壓力與憂鬱
長期壓力會提高血壓、促進發炎反應,憂鬱則與不良生活習慣、荷爾蒙失衡有關,間接提高中風風險。
這些因子看起來分散,但其實環環相扣。肥胖可能帶來高血壓和糖尿病;壓力會影響飲食與睡眠;吸菸和飲酒往往同時存在。這也是為什麼中風風險常常「成群出現」,而不是單一因素。
中風是一場高風險疾病,但它並非不可避免。專家普遍認為,預防中風的關鍵有三大方向:
這是針對還沒中風過的人。醫學共識很清楚,控制危險因子遠比事後搶救有效:
控制血壓:保持血壓低於 130/80 mmHg,是最核心的防線。
健康飲食:少鹽少油,增加蔬果與全穀,地中海飲食模式被認為最有保護力。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
戒菸:完全戒菸能立即降低中風風險。
對於已經發生過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患者,重點在於避免「第二次打擊」:
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氯吡格雷,可降低血栓形成機率。
抗凝劑:針對心房顫動患者,能有效預防心源性栓塞性中風。
頸動脈手術或支架:對於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外科或介入治療能顯著降低再次中風風險。
根據研究,如果能全面控制先前提到的 10 大危險因子,全球中風發生率可以下降 90%。這不只是數據,而是臨床實證。
Q1:腦中風和小中風(TIA)有什麼差別?
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IA)症狀通常在 24 小時內完全恢復,但它是中風的前兆。研究顯示,TIA 後 3 個月內中風風險高達 15–20%,因此需要立即就醫並接受預防性治療。
Q2:女性荷爾蒙或懷孕會影響中風風險嗎?
會。女性在使用避孕藥、懷孕或更年期荷爾蒙治療時,若合併高血壓或吸菸,腦中風風險顯著上升。因此女性族群需特別留意血壓與生活習慣。
Q3:中風後能完全康復嗎?
康復機率取決於中風類型、病灶大小、治療時間、復健介入。研究顯示,接受黃金 3 小時內治療並積極復健的患者,有 1/3 可恢復接近正常生活,但仍有約 40% 存有殘疾。
Q4:壓力和睡眠不足真的會增加中風風險嗎?
是的。INTERSTROKE 研究已指出,長期壓力與憂鬱症與中風風險顯著相關。另有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睡眠不足也會增加腦血管疾病風險。
Q5:喝咖啡或茶會增加中風風險嗎?
適量咖啡與茶並不會增加風險,甚至有研究顯示每天 1–2 杯咖啡或綠茶可降低缺血性中風機率。但若合併高血壓或心律不整,過量咖啡因仍可能造成不良影響。